瓦山滑蜥

Scincella schmidti   Barbour
   

  33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与昆明滑蜘最接近,二者的区别是色斑不同,以及头的大小不同。
形态 体细长,头颈无明显区分,二者宽度相似;下眼睑有一透明睑窗;耳孔与眼径相等,无耳突;眶上鳞4枚较大,1枚极小;前颊鳞略小于后颊鳞;上唇鳞7枚;颈鳞1—4对。背鳞平滑,环体中段一周26(24)行,左右侧纵纹之间有背鳞 行;背正中一行鳞68—91枚;腹鳞大小与背鳞相似,腹正中一行鳞71—87枚;肛前鳞扩大。四肢较弱,前肢贴体前伸达眼前后;前后肢贴体相向时,指趾相距约等于手长;指趾各5,第四趾趾下瓣11—12枚(FMNH 15144为17)。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。
背面红棕色,两侧各有一乌黑色区域,其上缘界线清蜥,其下缘模糊不清过渡到浅黄色的腹面;尾背红棕色,两侧暗黑,尾腹面灰黄色散以黑点。
查看标本 四川西部3 ♂♂(FMNH 15183, 15185—6) 3♀♀(FMNH 15136,15144,15235)。

生物学

无报道。美国芝加哥Field自然历史博物馆所藏6号标本系1929年5月31日采于四川西部海拔11 300ft(约3 488m)。

国内分布

本种模式标本产地在四川西南部瓦山。所观察美国Field自然历史博物馆藏6号标本只记采于四川西部而无确切产地。

分类讨论

瓦山滑蜥系T. Barbour依据WR Zappey 1908年在四川西南部瓦山采集的标本(MCZ 7966)于1927年发表的种。本文作者在美国芝加哥Field自然历史博物馆又看到1929年采于四川西部的另6号标本。此外,国内尚无采集报道,亦无标本。在我国西南部有继续深入调查的必要。